旅游教育动态 2021-02-07

“互联网+旅游管理”课程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调研与分析

在数字经济时代,中国旅游业进入到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。这对于争创一流本科专业的院校来说,更应该肩负使命,勇于担当社会责任,针对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要,培养数字化创新人才。在2020年,一共有41所本院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


在上述41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院校中,有14所院校在学院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,均开设有"互联网+"领域的课程。在这14所院校中,开设旅游大数据方向课程的院校有5所,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方向课程的院校有13所,绝大多数是专业选修课,在第5学期开课,每一门课程基本上都是32个学时,2个学分,考核方式以"考察"为主。在教学方法上,有5个院校开设有实验课或者实践课。


根据上述的线上调研说明,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都开始重视在课程体系中加入"互联网+"方向的创新课程。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,还鲜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"互联网+"课程明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。"互联网+"的课程都离不开营造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环境、都需要以行业先进技术工具应用为教学方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。但从这些旅游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"互联网+"课程所制定的学分数、课时数、授课方式和考评方式来看,还是难以保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,并无法满足旅游行业中相关岗位群对"互联网+"课程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。

此外,从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也看不出"互联网+"方向的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。而实际情况下,旅游电子商务、旅游网络营销、旅游大数据和很多课程之间都有关系。"互联网+"方向的课程具有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、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、跨专业能力融合、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特点。因此,旅游电子商务、旅游大数据等课程可以采用模块化的实验或实践模式,将其嵌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其它课程教学过程之中,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,自主地、创造性地在不同课程中都根据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内容开展"互联网+"的实践学习。

在这41所旅游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,作为中央赛道的南开大学华侨大学都在"互联网+旅游管理"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。南开大学率先创办了"数字文旅"专业。在课程设置上,注重文理、文工融合课程,开设有基于R语言的大数据分析入门、旅游智慧化管理、区块链技术与应用、社会化媒体营销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导论、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、旅游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应用原理等"互联网+"方向的创新课程。

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在"互联网+"实践教学方案走出了一条新路。华侨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承担了《旅游与酒店数字营销》、《数据驱动的旅游业客户关系管理》等"互联网+"方向的课程教学。在教学方法上,围绕旅游业数字化营销和运营岗位核心能力设计了近40个模块化的综合实验任务,20多个电子仿真沙盘博弈任务。这些实验教学模块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,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,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。

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高阶型、创新型和挑战度。"互联网+"方向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,培养学生深度分析、大胆质疑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;"互联网+"方向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,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;"互联网+"方向课程设计中增加研究性、创新性、综合性实践内容,让学生体验"跳一跳才能够得着"的学习挑战。

因此,本院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和产业用人需要,以"互联网+旅游管理"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塑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,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,从而实现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,推动课堂教学革命,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。

作者 ◈ 利于思(广东海洋大学国际商学院)